多党合作,“会诊”长江-伯乐网络传媒

多党合作,“会诊”长江

图/视觉中国

4月2日,各民主党派中央、无党派人士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出席并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统战部部长李干杰主持会议。

王沪宁表示,要充分发挥我国政党制度的制度优势,把握民主监督的政治方向和性质定位,发挥协商式监督特色,把力量和资源集中到最关键、最紧迫、最突出的问题上,讲好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故事和新时代多党合作故事。

2021年6月,由中共中央统战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共同牵头,协调各民主党派中央、无党派人士,开展为期5年的长江生态保护民主监督工作。这是继脱贫攻坚民主监督之后,中共中央委托各民主党派中央、无党派人士开展的新一轮专项民主监督,是将中国特色协商式民主与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相结合的又一次大型实践。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共提出了十种监督形式,其中第六种就是“受党委委托就有关重大问题进行专项监督”。长江生态治理无疑是这样的“重大问题”。长江以20%左右的国土面积,养育了全国40%的人口,支撑着全国40%的经济总量。而这条无论对生态还是经济均“不容有失”的河流,正面临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生态环境部2021年的督察发现,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污染防治存在短板,生态保护修复不力等。

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长江生态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考虑环境要素的复杂性、自然地理单元的连续性、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及多个流经省份的统筹协调。长江横贯中国东中西部,共涉及19个省区市。而各个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联系专家学者的广泛性、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以及创新性解决问题的内在导向,均有利于在这一问题上取得突破性成就。

群英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是民主党派的传统优势,这在对长江生态保护进行民主监督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长江生态保护所涉及的领域,不仅包括资源环境、动物植物、水生态、土壤等自然科学领域,还包括经济发展、区域规划、交通运输、行业管理等社会科学领域,每一个民主党派中央和无党派人士专门为此成立的专家团队,都涵盖了相关行业的顶尖专家,包括主要的院士团队、高校教授以及企业的研究人员,并与相关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机制。

协商式民主监督的制度优势,也在此事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民主党派的监督是柔性监督,通过高水平的专家调研分析,以及民主监督固有的真正解决问题的导向,提升这一“建议”的专业性、科学性和可落地性;另外,民主党派又通过将有些建议“直通”党中央、国务院,保证监督的权威性,确保那些真正优质的建议不会被轻易放弃。而在这一过程中,专项民主监督把监督工作的“专一”和协商民主的“广泛”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另外,为了提高监督的刚性和落地的效率,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还有很多制度性创新,比如与检察机关合作,探索出“民主监督+检察监督”衔接机制,即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发现问题线索后,通过“益心为公”平台,向检察机关反映,后者接到线索后依法介入,从而将民主监督转化为对违规违法行为的调查与惩处。根据《检察日报》2024年10月份的报道,湖北省通过这一模式办理的案件,转化率近60%。

来看一组2023年的数据:这一年,各民主党派中央、无党派人士共组织实地调研160余次,向地方党委、政府反馈意见建议600余条,向党中央、国务院报送“直通车”8份、建言献策专报2份。

经过相关方面的不懈努力,长江水生态环境近些年持续向好。据新华社2024年12月报道,多部门联合发布的水生生物资源及生态环境公报显示,长江流域水质总体为优,重要渔业水域水质良好。

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正在通过参与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在发挥独特而富有成效推动作用的同时,也在根据需要进行自我调整,并为民主监督探索新的实践空间。王沪宁在座谈会上说,要谋划新一轮专项监督工作,推动民主监督工作常态化长效化。

发于2025.4.14总第1183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多党合作,“会诊”长江

记者:韩永

编辑:闵杰

在线客服
在线客服
热线电话
QQ客服